华农这堂课,亮相人民日报!

2025-02-24浏览次数:10

思政课怎么上?

在华农,智能农机“开进”思政课堂!

2月24日

《人民日报》刊发报道

华农首期“农耕文明大讲堂”中

罗锡文院士以访谈对话

和现场展示的形式

将农耕文明融入思政课堂

《人民日报》2月24日报道华南农业大学思政课相关内容



—华南农业大学“农耕文明大讲堂”开讲—



智能农机“开进”思政课堂

“您为什么要搞农机研究?”

“因为把农民从繁重的劳作中解放出来,

一直是我的梦想。”

“您为什么要搞无人农场?”

“因为我们要解决未来

‘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

院士面对面

   近日,华南农业大学首期“农耕文明大讲堂”开讲,年近八旬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机械化工程专家、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以访谈对话和现场展示的形式,将农耕文明融入思政课堂。

   罗锡文用生动的案例、翔实的数据和专注农机创新50年的亲身经历,回答了同学们关于“为何开展农机研究”“智能农机有何硬核科技”“团队攻坚克难的制胜法宝是什么”等问题。

罗锡文院士介绍科研成果

   听课的同学们神情专注,边听边记,不时点头。2024级卢永根书院学员、园艺学院园艺丁颖创新班学生黄子畅听完分享后,被老一辈科学家朴实而执着的科研精神打动。“罗老师有一句话特别好:‘不是有希望才坚守,而是坚守了才有希望’。我要学习罗老师几十年如一日的执着精神,努力学习、投身科研,为农业现代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黄子畅说。

   不仅有课堂交流,罗锡文还带同学们去田间体验。在华农五山教学科研启林基地,设定好程序的无人驾驶拖拉机、直播机等智能农机装备,按预定的路线运行。这些农机都是罗锡文带领团队研发的,罗锡文现场演示并为同学们讲解。同学们争相坐上智能农机,“零距离”体验智能耕种,真切感受智慧农业魅力。

现场教学

观看无人农机演示

   同学们对这样的课程兴趣十足,争相与罗锡文院士合影,纷纷感叹“这堂课太酷了”“原来农业机械也可以这么高级”。

   “穿梭在田地之间,我能感受到土地的力量,那些关于智能农机、无人农场的描述终于具象化地展示在我的眼前。”2024级卢永根书院学员、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基地班学生徐越见识到了智能农机带来的便利后,兴奋地说:“未来我也要追随院士的脚步,挽裤赤脚走进田地间,做一个踏实肯干的新农人!”

现场乘坐体验无人农机

同学们为罗锡文院士的精彩讲解鼓掌

   华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丁红星和同学们一起参加了首期“农耕文明大讲堂”。据他介绍,“农耕文明大讲堂”是学校整合学科优势和农耕文化资源,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将“大咖讲”与“青年行”相结合,创新思政课建设、深化农业教育、传承农耕文化的重要举措。

   学校接下来将致力于打造高水平、有吸引力、有影响力的思政课堂,不断发掘身边的思政元素,充分用好华南农业博物馆、水稻机械化博物馆、科技小院、水稻栽培实践基地等育人资源,发挥好院士、专家的榜样作用,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让同学们在实践中学习农耕文化、厚植为农情怀、树立强农担当,努力成长为具有过硬本领和家国情怀的高素质农业人才。

《南方日报》2月24日相关报道版面


在全省教育大会召开之际

《南方日报》24日头版头条发布

《阔步迈向教育强省

——广东跃上教育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聚焦广东教育高质量发展

展现广东如何在教育强国建设中

走在前、作示范

罗锡文院士携无人农场

在报道中再次亮相


相关报道同步在南方+发布

春耕时节,无人驾驶插秧机自动驶向水田

春潮涌动,战鼓催征

站在历史的新起点

华南农业大学

在广东高质量发展和教育强省建设中

肩负重任

向新实干,提质增效

华农将走好学校高质量发展的“五条路径”

朝着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

锐意进取、砥砺前行!


(本文转自华南农业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