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农业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2023-03-02浏览次数:10

  

一、 总体框架

华南农业大学农业(0951)专业硕士学位点于200012月批准,2016年领域调整为农艺与种业(095131)、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095132)、畜牧(095133)、渔业发展(095134)、食品加工与安全(095135)、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095136)、农业管理(095137)和农村发展(095138)共8个领域,依托农学院、资源环境学院、动物科学学院、海洋学院、食品学院、工程学院和经济管理学院等建设。

本学位点依托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平台,所依托的农学为国家级特色专业,作物遗传育种、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果树学、农业机械化工程和农业经济管理为国家级重点(含培育)学科,作物学、园艺学、植物保护、农业工程、农林经济管理为省一级学科攀峰重点学科,生态学是广东省优势一级重点学科,农业资源与环境和畜牧学科是广东省一级重点学科。

2022年招收研究生1027人,在校硕士研究生2824人,就业366人,其中党政机关与事业单位82人、国有企业35人、民营企业162人、升学23人。专任教师401人,博士学位教师占比74.81%,硕士导师289人,占比72.07%,具有行业经历教师占比60.85%。行业教师208人,合作行业导师162人。

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完善“导师—辅导员—学生党员”联动体系,选拔青年骨干党员教师任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发挥导师先锋模范作用。配备专职辅导员和班主任,构建 “三位一体”联动机制。获校级课程思政精品示范课建设项目4项,推动党建与科研、教学融合。

“党建+”引领,通过多种主题活动厚植爱农情怀,强化党员意识。开展特色党日活动,邀请老党员讲党课,坚定理想信念。成立“博士宣讲团”,发挥样板党支部标杆作用,开展系列教育实践活动及“博士讲坛”,推动思想素质进步。

推进党建品牌创建,开展系列品牌活动,组织暑期三下乡,将课堂与实践结合。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院领导有约、主题沙龙、传统文化进社区等,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增强学生文化自信,还在网络媒体展示节获奖。

贯彻“三全育人”理念,实施综合改革工程,细化落实清单。建章立制,规范教学科研及日常管理,制订多项规章制度。疫情期间,线上线下结合落实组织生活。

三、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与执行情况

优化了课程体系,新增主编教材等多本。打造了《生态学常用实验研究方法》和《昆虫生理学》等课程成为省或全国示范课程,《光活化农药》等获出版基金资助。新开了研究生课程60多门。推进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面向智慧农业趋势,建立了 “前沿探索、技术创新、研究方法、乡村振兴服务能力、新农科交叉学科” 五大金课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大力引进国家级、省级人才,新聘续聘众多导师。开展了多次导师专项培训,出台了相关准则,建立了奖惩机制,并开展了师德师风考核,强化导师责任。

打造研究生学术论坛、文献综述大赛、科技英语大赛、英语角等四大品牌活动,鼓励不同专业研究生开展学术交流,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显著提升。探索党建新模式,推进“党建+”工作,促进多方面融合发展。

邀请国内外专家讲座交流,打造“农学大讲堂” 等多个学术品牌,举办“紫荆学术论坛”“丁颖工商管理论坛”等32场,举办 “紫荆学术论坛”“致知论坛”等145场,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术交流平台,鼓励学生线上线下参与学术会议,拓宽视野。

构建了多元化奖助体系,涵盖多种奖学金与助学金,发放金额可观,奖助覆盖率100%,全面支持学生发展。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

定期修订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融入德育等多方面培养。如构建三个课程模块,开设跨学科选修课促进知识融合,落实立德树人。通过多种教学方式与实践活动提升学生能力,包括网络教学、案例辩论、基地实践等,增强学生知识构建与实践解决问题能力,形成多元化培养模式。

引培并举强化师资,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与教师,多人入选人才计划。鼓励教师参加农村特派员、三下乡等活动,成效显著并获多项科研成果。公派教师出国交流,举办线上国际会议推动教师与研究生参与交流,提升国际化视野。

鼓励师生投身科研,依托合作基地开展研究。教师在科研方面取得成绩,获国家与省级奖项,发表多篇论文,申请多项发明专利,推动学科发展。

以党建引领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多种活动发挥党组织育人作用,将思政教育贯穿研究生创新创业及实践项目,推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坚定学生思想信念。

积极拓展国际交流渠道,公派教师出国交流,举办线上国际会议,鼓励研究生参与境内外学术交流,建立校级联合培养基地,拓展学生国际视野,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

五、教育质量评估与分析

建立了研究生开题报告、中期考核、毕业科研成果等培养环节标准,成立指导小组保障培养质量。学位论文质量监控方面,建立双盲评审、提前预答辩、分委会预审等制度,确保论文质量,在论文相似性检测、校外盲审等环节表现良好,开题报告完成率和中期考核完成率均达100%。教学工作按规定开展,疫情期间克服困难完成教学任务,学位论文选题紧密围绕专业领域,部分选题有较强实践应用价值,抽检论文均合格。

但也存在研究生生源质量亟需提升,研究生国际合作交流不足,部分论文存在创新不足、研究深度不够、工作量或实例单薄、书写不规范不严谨等问题,以及个别学位论文研究内容未能充分与生产实际结合。

六、改进措施

将进一步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全方位多渠道吸引优质生源报考。通过项目合作、联合培养和国际会议等方式拓展境内外学术机构合作渠道,增强国际交流。加强导师指导,严格把控论文质量,建立完善的质量监督机制,并通过推动产学研合作,鼓励学生深入生产实际开展研究,同时加强案例教学,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