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总体框架
华南农业大学农业(0951)专业硕士学位点于2000年12月批准,2016年领域调整为农艺与种业(095131)、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095132)、畜牧(095133)、渔业发展(095134)、食品加工与安全(095135)、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095136)、农业管理(095137)和农村发展(095138)共8个领域,依托农学院、资源环境学院、动物科学学院、海洋学院、食品学院、工程学院和经济管理学院等建设。
本学位点依托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平台,所依托的农学为国家级特色专业,作物遗传育种、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果树学、农业机械化工程和农业经济管理为国家级重点(含培育)学科,作物学、园艺学、植物保护、农业工程、农林经济管理为省一级学科攀峰重点学科,生态学是广东省优势一级重点学科,农业资源与环境和畜牧学科是广东省一级重点学科。
2023年招收研究生984人,在校硕士研究生2920人,就业521人,其中党政机关与事业单位110人、国有企业68人、民营企业232人、升学49人。专任教师401人,博士学位教师占比74.81%,硕士导师289人,占比72.07%,具有行业经历教师占比60.85%。行业教师208人,合作行业导师162人。
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建立“导师—辅导员—学生党员”联动式思政工作体系,注重导师思政素质提升与引领作用。配备研究生专职辅导员和班主任,推动党建与学术文化建设结合。获校级教师党支部课程思政精品示范课建设项目4项,规范开展党支部组织生活,科学落实“三会一课”等制度。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抓严抓实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组织红色之旅,将“三农”故事讲生动,开展“绿美思政红讲坛”,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农情怀,推进师德师风建设。
持续推进党建品牌创建,开展多项特色品牌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暑期三下乡等实践活动,将课堂与实践结合,引导学生爱农兴农。与企业共建“三全育人” 项目,设立基金近百万,入选省级科普教育基地。
建章立制,倡导师生遵章守纪,规范教学科研与日常管理服务。学院设立涵盖多方面的书记项目19个,实施亮点精品项目,落实党建长效机制和支部共建,提高研究生自我教育等能力,推动研究生培养方案改革。
三、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与执行情况
各学院依据新农科、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系统性制定方案,推进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部分学院引入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青年教师授课。
本年度引进众多人才充实导师队伍,通过组织导师集体培训,改善导学关系,严格执行导师聘任办法,建立奖惩机制,开展师德师风考核,确保导师质量。
格按照研究生培养环节与时间安排,落实培养计划制定、开题报告、中期考核、专业实践与学术交流等过程,部分学院制订了相关工作细则,确保研究生培养的规范性和系统性。
打造了低碳农业学术论坛、农业环境保护论坛等多个学术品牌活动,组织开展各类学术论坛、报告数百场,支持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促进学术交流,开拓研究生国际视野。
构建了多元化奖助体系,包括学业奖学金(覆盖率100%)、社会奖助学金及“三助”岗位津贴等,各学院严格执行奖助学金相关文件。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
依据现实需求修订培养方案,丰富课程内涵,优化课程结构,设公共选修、专业必修与选修模块,增开德育及跨学科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知识融合。实施社会实践平台拓展工程,新建多个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升专业技能与认同感。整合教学、科研、社会实践资源,组织学生参与土壤普查等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并创建“温氏” 兴农创新班特色创新班。
大力引进拔尖、突出等各类人才,招收博士后,充实师资力量。落实青年教师导师制,为青年教师配备正高级导师,提升其业务水平,多教师职称晋升,多人国内外访学深造,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主持多项质量工程、教改项目,推动课程思政建设,鼓励青年导师进驻行业一线,强化产教融合,培育导师与学生的行业情怀与责任担当。
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发表研究性论文数量增多。教师科研水平提升,获多项省市级科研奖项。积极投身乡村振兴战略,参与农村科技特派员项目,服务带动众多农户与机构,推广新技术,引进项目,举办培训。服务国家和地方战略,推动“广州南沙华农渔业研究院”等研究院建设。
将立德树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引导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优秀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其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积极举办线上国际会议,鼓励研究生参加境内外学术交流,举办“农学大讲堂” 等高端学术品牌活动,邀请境外专家讲学,承办国际学术研讨会,参加“第九届全国饲料营养学术研讨会” 等国际学术会议,拓展学生国际视野。积极申报创新班,招收粤港澳大湾区专项研究生,加强与地方合作,推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
五、教育质量评估与分析
部分领域邀请权威专家进行现场评议完成了自我评估工作,专家通过听取汇报、审阅材料、实地考察、听课、座谈等方式深入了解学位点建设情况。全日制研究生开题报告完成率和中期考核完成率均达100%,双盲评审通过率为98.2%。学位点在专业学位学生论文选题方面表现出色,紧密贴合专业培养方案,涵盖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部分选题有效解决实际问题,提升了产品竞争力和应用价值,且抽检论文均达标。
党建工作存在理论学习待提升、党建与业务融合不够、学科交叉融合不深入;研究生生源结构和质量虽有提升但仍有空间,对本校优质生源吸引力不足;个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论文在创新性、深度、实用性等方面可能存在不足,影响论文整体质量和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六、改进措施
党建工作方面,建议丰富理论学习形式,增加研讨交流和实地调研等提升学习效果;考虑建立党建与业务融合的考核机制,明确融合目标与任务,推动深度融合;尝试设立学科交叉融合专项课题,鼓励教师跨学科合作,促进深度融合。
研究生生源方面优化招生宣传内容,突出本校优势学科与特色培养,吸引本校学生,并通过设立专项奖学金,奖励本校报考且成绩优异学生,提高吸引力。
学位论文方面进一步加强论文选题审核,确保选题具有创新性与实用性,建立论文预审制度,并邀请专家提前评估,提高论文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