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总体框架
华南农业大学农业(0951)专业硕士学位点于2000年12月批准,2016年领域调整为农艺与种业(095131)、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095132)、畜牧(095133)、渔业发展(095134)、食品加工与安全(095135)、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095136)、农业管理(095137)和农村发展(095138)共8个领域,依托农学院、资源环境学院、动物科学学院、海洋学院、食品学院、工程学院和经济管理学院等建设。
本学位点依托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平台,所依托的农学为国家级特色专业,作物遗传育种、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果树学、农业机械化工程和农业经济管理为国家级重点(含培育)学科,作物学、园艺学、植物保护、农业工程、农林经济管理为省一级学科攀峰重点学科,生态学是广东省优势一级重点学科,农业资源与环境和畜牧学科是广东省一级重点学科。
2021年招收研究生909人,就业516人,其中党政机关与事业单位111人、国有企业48人、民营企业209人、升学54人。专任教师401人,博士学位教师占比74.81%,硕士导师289人,占比72.07%,具有行业经历教师占比60.85%。行业教师208人,合作行业导师162人。
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本学位点高度重视思政队伍建设,配备“导师—班主任—辅导员”三级力量,形成协同育人合力。2021年思政队伍1 人获广东省教育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导师在学术指导中融入思政教育,提升研究生思想道德素质。同时,规范开展党支部组织生活,疫情期间“线上线下相结合” 确保组织生活不停顿。
深入开展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立“博士宣讲团”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承与弘扬丁颖精神、卢永根爱国奉献精神,组织新生参观“卢永根办公旧址”,组建研究生宣讲团,引导学生知农爱农学农。通过实施党建学思论坛等亮点精品项目,加强党建引领。
围绕学科特色,创新形成以研究生过程培养为主体,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为“两翼”的工作模式,打造研究生学术论坛等四大品牌活动,开展研究生职业沙龙等活动。开展多种形式校园文化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研究生精神生活,打造高素质研究生干部队伍。
建章立制,倡导师生遵章守纪,开展各项教学科研工作。坚持党委委员联系支部制度,推进“院领导有约”和“三联系”活动,规范基层党建工作。全面优化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组织育人质量,形成全方位培养模式,实现课程思政改革全面覆盖,提升社会实践育人成效,守好意识形态阵地。
三、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与执行情况
积极推进课程体系建设,资助建设了系列精品课程,推动课程体系创新发展。《生态学常用实验研究方法》《昆虫生理学》等课程成为广东省研究生示范课程,《杀虫植物与植物性杀虫剂》和《植物线虫分类学》被列为全国研究生教育统一推荐用书。
大力引进国家级、省级人才,柔性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少军为兼职教授,担任研究生导师,提升师资力量和学科影响力。开展了多次导师专项培训,出台了相关准则,建立了奖惩机制,并开展了师德师风考核,强化导师责任。
立足学科前沿开展丰富学术活动,提升学生学术素养,研究生业成果突出,同时通过建立教学督导小组等进一步规范学术行为。
构建了多元化奖助体系,涵盖多种奖学金与助学金,发放金额可观,奖助覆盖率100%,全面支持学生发展。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
定期修订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融入德育等多方面培养。如构建三个课程模块,开设跨学科选修课促进知识融合,落实立德树人。通过多种教学方式与实践活动提升学生能力,包括网络教学、案例辩论、基地实践等,增强学生知识构建与实践解决问题能力,形成多元化培养模式。
引培并举强化师资,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与教师,多人入选人才计划。鼓励教师参加农村特派员、三下乡等活动,成效显著并获多项科研成果。公派教师出国交流,举办线上国际会议推动教师与研究生参与交流,提升国际化视野。
鼓励师生投身科研,依托合作基地开展研究。教师在科研方面取得成绩,获国家与省级奖项,发表多篇论文,申请多项发明专利,推动学科发展。
以党建引领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多种活动发挥党组织育人作用,将思政教育贯穿研究生创新创业及实践项目,推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坚定学生思想信念。
积极拓展国际交流渠道,公派教师出国交流,举办线上国际会议,鼓励研究生参与境内外学术交流,建立校级联合培养基地,拓展学生国际视野,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
五、教育质量评估与分析
建立了研究生开题报告、中期考核、毕业科研成果等培养环节标准,成立指导小组保障培养质量。学位论文质量监控方面,建立双盲评审、提前预答辩、分委会预审等制度,确保论文质量,在论文相似性检测、校外盲审等环节表现良好,开题报告完成率和中期考核完成率均达100%。教学工作按规定开展,疫情期间克服困难完成教学任务,学位论文选题紧密围绕专业领域,部分选题有较强实践应用价值,抽检论文均合格。
但也存在研究生生源质量亟需提升,研究生国际合作交流不足,部分论文存在创新不足、研究深度不够、工作量或实例单薄、书写不规范不严谨等问题,以及个别学位论文研究内容未能充分与生产实际结合。
六、改进措施
进一步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展示学校优势与特色,吸引优质生源。优化研究生培养流程,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培养质量与吸引力。通过学术会议和联合培养项目等方式积极拓展与境外学术机构的合作渠道,鼓励研究生参与国际学术活动,如,提升国际视野与交流能力。进一步加强论文写作指导,严格评审标准,强化导师对论文的指导与把关,确保论文创新、深度、工作量及规范性。引导研究生选题关注生产实际,鼓励深入企业实践调研,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