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实施手段

3.1 德育引领塑造价值导向

1)加强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培育学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

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打造“院士第一课”,罗锡文以《与共和国农机事业共成长》为题讲授新中国农机发展史,激励学生投身三农的理想信念,实现由“要我去”到“我要去”的转变。

发挥全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的引领作用以培养学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作为“三全育人”目标,激发学生“学农爱农事农”的使命和担当,把个人事业发展融入国家战略,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构建“专业、团队、课程、课堂”多层架构的课程思政体系,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将思政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培养学生“三农”情怀,将思想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实现学生从认知、认同、内化到践行。

2)加强教书育人与知农爱农融合,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发挥“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示范作用,要求教师以培养“知农爱农”人才为使命,强调知识传授过程中的亲和力、感染力、号召力,引导学生投身“三农”一线建功立业。

实施青年教师到涉农企业和农场锻炼制度,深入基层了解产业实际需求,掌握生产实用技能,实现从理论教学到实践认知的跨越,做学生“知农爱农”的引路人。

建立“三农”社会服务体系,通过“三下乡”、农村科技特派员、驻镇帮镇扶村等项目带领学生进农村、下农田、干农活,厚植三农情怀,让学生在“知”与“行”无缝衔接中坚定信念。

德育引领的价值导向塑造举措如图2所示。

2 德育引领的价值导向塑造举措

3.2 交叉融合拓展知识结构

1)加强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拓宽学生三农知识广度

面向复合型人才知识体系需求,构建专创融合课程体系。将三农知识融入121门专业基础、双创实训和专业前沿课程中,强化创新创业知识体系与学科专业交叉融合。

以学校为主体,整合社会资源,建设专创融合实践平台。开放30个专业实验室,建设33个校外双创实践基地,拓展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空间,形成“农业航空创业集市”等20个活动品牌。

发挥学科产学研优势,吸纳校内教学精英,引入行业精英,打造专创融合师资队伍。从专业教师、农业企业家中遴选100名双创导师,加强对学生专业学习和创新创业的内外联动式指导,培育专业化的创新创业生态。

2)加强本科教学与教师科研融合,拓展学生三农知识深度

通过将教师科研成果以新课程、新专题等形式导入课堂,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以科研促进教学,让学生了解农业工程发展动态。以项目研究型学习为载体,让学生进入教师科研团队,教师支持学生科研的经费是学校双创项目立项经费的8.6倍,提升了学生创新思维。

3 知识结构的交叉融合拓展举措


创新卓越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开设“丁颖创新班”和“新工科创新实验班”,突出专业特色、前沿技术等课程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作用,引导学生向复合型人才发展,毕业生升学率是全校平均水平的3倍。

知识结构的交叉融合拓展举措如图3所示。

3.3 多维协同创新教学方法

1)推进数字化与实物化教学融合,多维立体教学

通过虚拟现实、真实情景、多重角色、协同教学等方式改进教学流程,让学生在虚实结合场景中“学中做”、“做中学”。

以建设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关键环节虚拟仿真实验等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为抓手,构建系列农业生产虚实结合课堂。创新线下课堂理论教学与线上生产现场结合的教学方法,将生产现场带进课堂,打破传统教学思维定势,解决农业生产教学的时空限制。利用数字化平台将多个教师、不同场景的教学内容在同一课堂讲授,发挥团队混合式教学协作效应,提升教学效果。

2)推动学校教学与产业实践融合,协同育人实践

将实践教学走出去、向产业延伸,采用在企业建专业实验室的方式,建设省级现代产业学院7个、国家级/省级校外实习基地15个,校企共同打造实践教学资源和开展实践实训。

将产业师资请进来、向深度拓展,通过在学校建产业研究院的方式,与温氏集团、大北农集团、碧桂园农业等企业建设前沿技术产业研究院,校企协同创新育人。

将生产实践带入“三农”一线,通过在农场建教学实践团的方式,组建智能农机等实践团参与无人农场建设,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实践要素的全方位融合,促进在农业生产实践中育人。

多维协同的教学方法创新举措如图4所示。

4 多维协同的教学方法创新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