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通过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教书育人与知农爱农融合,解
决价值导向问题
打造“院士第一课” ,罗锡文院士以《与共和国农机事业共成长》为题讲授新中国农机发展史,激发学生投身三农的理想信念;发挥全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的引领作用,以培养学生以强农兴农为已任作为“三全育人”目标,增强学生“学农爱农事农”的使命和担当;构建“专业、团队、课程、课堂”多层架构的课程思政体系,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培养学生三农情怀。
发挥“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示范作用,要求教师以培养“知农爱农”人才为使命,引领学生矢志献身现代农业建设;实施青年教师到涉农企业和农场锻炼制度,做学生“知农爱农”的引路人;建立三农社会服务体系,通过“三下乡” 、农村科技特派员等项目带领学生进农村、下农田、干农活,厚植三农情怀。
(2)通过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本科教学与教师科研融合,解决知识结构问题
构建专创融合课程体系,将三农知识融入121门专业基础、双创实训和专业前沿课程中;建设专创融合实践平台,开放30个专业实验室,建设33个校外双创实践基地,打造“农业航空创业集市”等20个活动品牌;打造专创融合师资队伍,从专业教师、农业企业家中遴选100名双创导师,加强对学生专业学习和创新创业的指导。
教师科研成果进课堂,现代科技与经典理论同堂讲授,让学生了解农业工程发展前沿;学生进教师科研团队,教师支持学生科研的经费是学校双创项目立项经费的8.6倍;开辟拔尖创新农业工程一流人才试验区,开设“丁颖班”和“新工科创新实验班”,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毕业生升学率是全校平均水平的3倍。
(3)通过数字化与实物化教学融合、学校教学与产业实践融合,解决教学方法问题
实践教学虚实结合,建设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关键环节虚拟仿真实验等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构建农业生产虚实结合课堂;生产现场进课堂,创新线下课堂理论教学与线上生产现场结合的教学方法,有效解决农业生产教学的时空限制;团队同堂教学,利用数字化平台将多个教师、不同场景的教学内容在同一课堂讲授。
在企业建专业实验室,校企共建省级产业学院7个、国家级/省级校外实习基地15个;在学校建产业研究院,与温氏、大北农等企业联合建立产业研究院,校企协同育人;在农场建教学实践团,组建智能农机等实践团,参加无人农场建设,在农业生产实践中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