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本成果自2017年起在华南农大、中国农大、浙大等26家高校推广应用。在成果的支撑下,我校农业工程学科连续4年在“软科中国最好学科”中排名全国第二;2021年团队获中宣部等15个单位颁发的全国“三下乡”活动优秀团队奖;2019年学校获广东省首个全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现有7个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2门国家级一流课程,其中《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关键技术》为虚拟仿真课程。数字化与实物化融合实践教学平台服务全校21个工科专业,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累计1.4万人注册。数字化教学成果获“广东省本科高校在线教学优秀案例”奖。线下课堂教学与线上生产现场结合教学模式获“广东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2项、优秀奖1项。

1)学生学农爱农的价值情怀和强农兴农的使命担当显著增强

5年,超过50%农业工程类毕业生到温氏集团、深圳大疆等涉农单位就业并担任技术骨干;毕业生主动参加“三支一扶”等项目,胡钊铧等一批毕业生主动到西藏、新疆服务农业发展;周英杰等毕业生深入河源等欠发达地区乡村支农、支教;全校其他专业申请转读农业工程类专业人数年平均增长率32.2%。


2)学生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双创教育成绩斐然

5年,农业工程类学生涉农创新创业项目立项200项,《未来农机一无人农场的领航者》在互联网+大赛中获全国金奖;连续8年获国际大学生智能农业装备创新大赛优胜杯;获“挑战杯”等国家级竞赛奖励316项。

农业工程类毕业生自主创业热情逐年提高,创业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教育部专题报道了“广州市青年企业家发展领航计划”首批培育对象朱雅的创业事迹;F5未来商店创始人林小龙入选《福布斯》中国3030岁以下精英榜。

3)教师教书育人和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本领不断提高

涌现了一批教书育人典型,农业工程教师团队被认定为全国高校第二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获批“教育部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1人、广东省最美科技工作者1人、全国十佳农机教师5人、南粤优秀教师3人。

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大幅度提高,近5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12项;《农业机械化生产学(第二版)下册》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二等奖;承担国家级省级教改项目21项。66名教师被聘为农村科技特派员,有关事迹被央视等媒体多次报道。罗锡文多次在央视《开讲啦》和《对话》等栏目讲授智慧农业,引起社会广泛关注。